首页 > 资讯中心 > 热点热议 > 正文
文化传承 | 不能让燃放烟花爆竹成为污染环境带上“紧箍咒” !
发布时间:2019-03-25 作者:辽宁烟花爆竹 浏览次数:2012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能够流传至今,足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传承性!

千百年来的春节习俗,“烟花爆竹”成为了象征性的符号元素,描述了人们对春节的美好向往与传统文化的继承。

可是近年来,中国各地烟花凋谢,爆竹哑弹,莫名其妙地让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了污染环境的来源,并且带上了“紧箍咒”!

谁是唐僧?是谁给千年传统文化带上“紧箍咒”?

各地纷纷出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条例,明确说明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有些地区甚至是终身禁止燃放,有些地区念文化旧情,进行合理科学地燃放;

更让人愤怒的是,销售烟花爆竹危害公共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试问:为什么在继承传统文化中,燃放烟花爆竹却是背上了“骂名”?

有生产就有需求,这是经济规律;有需求就能满足,这是人们的追求。

看来,人们没有忘记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中的“火药”。

老祖宗留下来的精髓,能丢掉吗?

燃放烟花爆竹

来源于人们心中的一个传说故事!

浩荡夜空,时光停留在懵懂的年代。

记得小时候,父辈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很好奇,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

原来,故事的内容是和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有关。

在很久以前,每到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夜晚上,就会有一个叫“年”的妖兽来到人间作怪。

这个“年”的妖兽异常凶猛,残害百姓与牲畜,弄得除夕夜当晚人心惶惶。

其中就有一座村落的人家,为了想在除夕夜赶跑“年兽”,就在自家的门上挂起红色的物品;

还把砍来的“竹腔”借助内部空气的力量制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发出了一声巨响,从此把“年兽”吓跑,也保住了这家人的生命安全。

这个方法成功把“年兽”吓跑的消息传遍了神州大地,各村每户人家都纷纷效仿;

到了我国成功发明“火药”的问世,相续就出现了烟花爆竹。

从那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制作的烟花爆竹代替原先的爆竹,并且在除夕夜当晚燃放,共同欢度一个安详幸福的新春佳节!

虽然这个故事很虚幻,但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也诞生出了很多与烟花爆竹有关的诗词,如有 “爆竹声声辞旧岁”、“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等;

诗词中描述了燃放爆竹驱邪避祸的古老习俗,也表达了人们喜迎春节的美好祝愿。

耀眼星辰,烟花爆竹诗词菁华荟萃,历经千百年来不衰!还成为了小朋友们朗朗上口的教科书经典诗句。

这说明,燃放烟花爆竹,是文化传承、是抒家情怀!

试问: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为何如今要给燃放烟花爆竹带上“紧箍咒”呢?

燃放烟花爆竹

是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美好祝福!

 

当如今各地颁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条令后,人们就在无声无息中度过每一个传统节日,不禁令人感慨:“逢年过节渐渐淡化,如同炒菜没有放盐?”

透过历史的长河,我感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声讨中,有多少人了解我国爆竹历史的起源吗?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的出现时,我国爆竹起源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无论岁月几经变迁,从古至今唯一不变的是:“逢年过节少不了烟花爆竹!”

除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外,如婚礼喜庆、葬礼祭祀、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烟花爆竹。

可想而知,烟花爆竹不仅是人们表达节日的祝贺,更是一种历史符号文化的传承。

根其深、心所向,使得燃放烟花爆竹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海南各地区,只要爆竹声声响,人们口中就会道出:“恭喜发财、大吉大利。”

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不单单是为了节日喜庆的相互祝福,更是凝聚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绵绵情怀。

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始,在我国城市视乎听不到烟花爆竹的响声,禁炮更是蔓延到农村各地……

有很多网友就会感慨地说:“没有烟火的味道,这是在过节吗?”

也有很多人在追问禁止烟花爆竹的事实真相!

是烟花爆竹造成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还是民心所向的强烈呼声下实施的呢?

还是当官所谓的“政绩”强压下抹杀千年文化?

不得不说,如果一禁再禁的话,烟花爆竹将会退出历史耀眼的舞台;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诗句“爆竹”将被退出教科书。

原来,一张条例的禁令,是这么可怕的!

燃放烟花爆竹

是对民俗文化活动最好的尊重!

 

近年来,各省份地区把生态环境的治理提升为蓝图保卫战,“禁燃”的法令纸张更是贴满神州大地。

城市禁了、乡镇禁了,就连农村也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有人就会说:“工业污染为什么不关闭?汽车排废气为什么还要销售?最后成为牺牲品的还是烟花爆竹!”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志青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对中国人来说,“烟花爆竹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习俗,也不是一种奢华的娱乐,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

就好比“春节要吃年糕”、“元宵节要吃饺子和汤圆”、“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 ……,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传统的祈福、祭祀、拜神等庙会仪式,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中最为直接的体现。

但是,在政府的“禁燃令”发布下,就连最有烟火味的庙会活动也变得无声无息了!

就拿海南小岛来说,今年的元宵节陵水传统民俗“游神舞狮”活动,没有爆竹的助兴下,整个活动现场少了许多热闹……

就连海南各地举办的一年一度千年传统庙会民俗“军坡节”(也称为公期)活动,也是少了烟花爆竹的热闹声响。

试问:有约束力的传统民俗真的能传承更远吗?

在传统民俗与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我们不能丢了祖先忘了本。

燃放了2000多年的爆竹传统习俗,为何成为了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是企业没有推陈出新的环保生产,还是政府监督不到位?

自从“禁燃令”的实施,并没有冲淡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传承意识,反而激起了民怒,有人却是偷偷地燃放烟花爆竹,有人却是在三更半夜燃放……;

看来,在千年传统习俗面对,一张“禁燃令”还是要尊重民意、尊重传统。

烟花爆竹记载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国亿万百姓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情怀,尽管燃放带来了一些负面生态环境问题,但不能一刀切,一禁了之!

民俗不应该被约束,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传承文化与创新发展。

燃放烟花爆竹

有利于传承习俗文化

又防止西方节日文化的入侵!

曾几何时,你有想过在自己家乡的热土上,与亲朋好友愉快地度过了外国人的节日?

比如情人节、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

而你却在深夜里感慨地说:“过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了年味,没有了意义。”

就连全国政协委员陈文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连春节都不让放烟花鞭炮,中国的传统节日越过越冷清,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就可能只知道所谓‘圣诞节’和‘情人节’了。”

确实如此!在“禁燃令”的实施后,很多城市农村,逢年过节如平常,人们在无声无息中度过每一个传统佳节……;

就连小孩子都说:“爸妈,我们这是在过年吗?怎么听不到烟花爆竹的声音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节日中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越来越受到我国年轻人的青睐。

而在我国声势浩大的“禁燃令”下的传统节日,使得年轻人过得乏味无趣;如若这种现象长久下去,西方节日必定会冲淡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2018年9月24日,全国民俗专家齐聚浏阳说了一句话:“缺少烟花爆竹的节日没有情感寄托。”这就好比没有娘亲的孩子在外漂泊!

燃放烟花爆竹,不仅给传统节日增添色彩,更能凝聚人情味、家国味;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我们丢了老祖宗的文化精髓不说,还能助长了西方节日对我国年轻人的影响。

如果说燃放烟花爆竹,污染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噪音、危害了公共安全;

那么,我们应该倡导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夜间少放广场舞音乐扰民、少开车降低交通事故……。

任何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科学地分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不是拿烟花爆竹来开刀,今天禁了这座城,明天又禁了那个村!

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的“禁燃令”,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十多年前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民众意见的反映;那么今天人们希望有限度地解禁,也是真实意愿的反映。

开禁烟花爆竹,是初心不忘,是尊重传统、尊重民俗、尊重民意;

毕竟,漂泊的孩子要回归娘亲的怀抱!

期待,传统习俗回归!

2019年的全国“两会”,烟花爆竹会在城市上空中绽放吗?

你看,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作者:林尤云   笔名:笔下有情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信息,期待您的精彩评论!
二维码辽宁烟花爆竹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