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天花无数月中开—— 你真的了解烟花么?
发布时间:2017-04-07 作者:辽宁烟花爆竹 浏览次数:6611

    天花无数月中开— —你真的了解烟花么?彩烟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烟花燃烧时的热量使得其中的有色染料受热升华为蒸汽,在高空再次冷凝为有色烟。

    一说到春节,人们的脑海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许多带有喜庆色彩的东西:红包,对联,鸡鸭鱼肉,干果点心。而在这其中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烟花。虽然,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中,出于安全考虑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但是人们却无法割舍对烟花的情怀。无论是小孩子拿在手里嬉笑玩闹的小小烟火,还是在夜空中大朵大朵绽放的灿烂烟花,都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年味。

    可是烟花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又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姿态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稍纵即逝的美丽吧!

    爆竹和烟花

    要了解烟花,首先要分清烟花爆竹这对搭档。

    所谓烟花也称为“焰火”、“烟火”,现在也称“礼花”。中国最早的烟花发明在中唐时期,最开始是只有皇家才能享受的娱乐项目,后来渐渐传入民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衍生出了更多的花样玩法,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烟火艺人进行表演。相比简单爆炸的爆竹,一支烟花需要具备声、色、光、烟四个元素,可是复杂多了。

    而爆竹又称为“爆仗”、“爆竿”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鞭炮”。爆竹的发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经过烧竹期、硝磺期、纸爆期一直到鞭炮期的演变,它从最开始简单的烧竹子变身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鞭炮。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爆竹的新玩法,从而衍生出了最早的烟花。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烧竹期

    所谓的“爆竹”,就是用火去烧带节的竹子,使之发出“噼噼啪啪”爆裂的声音,因此得名。

    我国最早关于爆竹的记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最早,人们为了驱逐山鬼和瘟神,吓退野兽妖怪,在喜庆节日点燃爆竹,祈求家宅平安。慢慢地,“燃竹驱祟”的习惯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的习俗。而早在西汉时期,大文学家东方朔就在《神异经》中记载了“爆竹驱山魈”的故事。此后,涉及到爆竹的描写更是频繁见诸于诗文当中,如苏东坡就有诗云:“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虽然只是简单的爆竹,但是在人们的手中还是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比如在唐朝,人们就会将一只较长的竹竿点燃,一节一节地爆破,就像现在的鞭炮无异,因此爆竹又被称为“爆竿”。

    这种最原始的“火烧竹子”式的爆竹一直沿用到南宋时代,而在此期间,火药的发明将爆竹的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硝磺期。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硝磺期

    爆竹得到第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得益于唐朝炼丹术士对于黑火药的意外发现。

    其实早在汉朝时,我国已经发现了硫磺、硝石以及纸张这些制作爆仗必要的材料,但是却迟迟没能发明出真正可以爆炸的鞭炮,正是因为火药这一关键性元素的缺失。直到唐朝时,药王孙思邈才第一次在《丹经》中提到了火药的成分和性质,随着之后对火药研究的愈发完善,爆仗的发明算得上是万事俱备,只差东风了。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中唐期。当时还只是一位布衣猎人的烟花祖李畋(tian,二声),因为邻居仲叟被瘴气侵害,一病不起,所以他就想用爆竹为邻居壮气驱邪。但是李畋又不满足于传统爆竹的威力,干脆试验性地将竹筒上钻一个小孔,在里面填入硝磺火药,再用松油封口燃爆,没想到威力巨大,效果极佳,从而广为流传。

    但是用竹筒制作的爆竹不仅携带麻烦,而且很不安全。为了对此加以改良,李畋又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将爆竹的制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纸爆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纸爆期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所谓纸爆期就是用纸卷代替竹筒填装火药。这一改良发生在唐末宋初,在烟花祖师李畋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实现。这一创举不仅大大减小了爆竹燃放的危险,使其方便携带,而且也为下一步爆仗变小、编成鞭炮做好了准备。

    而爆竹也因此改名为“爆仗”。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道,某天皇帝登上宝津楼,军队献演百戏,场面瑰丽热闹,在演出中就多次燃放巨大的爆竹和烟火,在书中记录道:“忽做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鞭炮期

    到了北宋,爆仗的研发进一步推进,开始使用引线作为导火索引燃。这时的人们想到了可以用引线把炮仗连接起来,成为形似鞭子的一长串,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鞭炮的基本雏形了。而鞭炮之所以得名,除了因为它形似鞭子之外,也因为它燃放时的声音和甩鞭子时候“噼噼啪啪”的声音相似。

    就在爆竹的发展即将进入纸爆期时,烟花的发展也慢慢开始了。在李畋晚年的时候,他的后人在放爆竹时意外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的现象,于是大胆地尝试“筑彩药于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喷也”,从而发明出了最早的喷花。因为这种烟花依然是用竹筒制成的,所以被称为竹筒烟花。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爆仗的渐渐普及,原本粗糙笨重的竹筒烟花也得到了改良,成为了卷纸烟花。渐渐的,烟花从单纯的皇室享受来到民间,成为了用于娱乐的一种把戏。北宋上元节时,人们会以燃放烟火取乐,大型的园林工程告成之际也会特意举行烟火戏祝贺,甚至于店家会歇业前去观看烟火。

    在当时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烟火戏法——灯花婆婆。这是一种能化作人物形象的烟火,在《灯花婆婆》中记载到,这种灯花就像活了一样,先是转几圈变得像碗般大小的一个火球,然后滚到地上,一声爆竹声响后猛地升起,灯花化作遍地火星,“只见三尺来长一个婆婆”,相当有趣。

    但是这时候的烟花始终还只是一些小型烟花,直到南宋时期烟花技术趋于成熟,制作技术逐渐精良,光、声、色、烟的效果都得以呈现,烟花的品种才因此多了起来,也出现了专门受雇于人的专职烟火师、烟火艺人。在洪迈的《夷坚志》、吴自救的《梦梁录》等书中就多处记载了烟花的盛行。而烟火戏也随之流行,并且与烧烟火、放爆仗、药发傀儡相并列。

    当时比较流行的烟火戏包括大型的焰火晚会、旋转花、架子花等,而“烟火屏风”更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所谓的“烟火屏风”就是将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用药线按一定顺序穿起来,架绑在木架上形成屏风的样子,燃放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图案,如“钟馗捕鬼”就是这烟花屏风中的一种,属于大型的烟花杂戏,比起今天的烟火表演也不遑多让。

    到了宋朝以后,烟花的发展进入了系列期。明清时期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品种层出不穷,从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莲”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莲”、“小叶梨”,各式各样的烟花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而药发傀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再是之前简单的喷火吐烟,而是真正有了今天药发傀儡剧目的样子,排演出诸如《牛郎织女》一般的剧目来,鲜活生动,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今天。

    知道了烟花的发展历史,我们不免会好奇,烟花到底是怎样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色彩和姿态的呢?其实只要了解了烟花的内部构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烟花的构造主要分为喷花类和礼花类,二者之间有简单的差别,但是原理相同。在烟花的内部装有混合着彩珠的发射药,当然还有包括黏土层等辅助设备,通过引线的引燃,火药带动彩珠一起爆炸,从而发出声响和产生绚丽的颜色。

    礼花类比喷花类要更复杂些,就在于它不是像喷花那样直接被引燃,而是在顶部多加了一个圆球形的“母弹头”,在这里面装有大量的发光剂、发色剂等填充物和引燃剂,更重要的是,它还多了两条延迟引线,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条引线,礼花烟火才能够保证在空中爆炸。在礼花烟火的底部是一个柱状壳,其中就装着黑火药,在点燃引线后火药推动烟花升上天空,继而引燃延迟引线,等到了合适的高度就会进一步点燃位于半空中的母弹,母弹中的填充物进一步炸裂,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一重又一重绚丽多彩的烟花。

    而烟花中填充的发光剂、增色剂等,就是烟花能够如此明亮多彩的重点所在。在烟花里一定包含有的是用来发光的铝粉或者镁粉,它们在燃烧的时候会发出刺目的白色光芒。至于颜色的不同,则取决于对发色剂的选取,它们才是烟花真正的灵魂所在。在烟花中填充硝酸锶就会生成红色火焰,填充硝酸钡就会生成绿色火焰,这在化学中被称为“焰色试验”,正是它们赋予了烟花不一样的色彩。

    到了今天,我们市面上可以看到的烟花总计约有6000多种,分为十四大类,是世界上烟花爆竹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浏阳、醴陵、上栗、万载是我国四大烟花爆竹主产区,在俄罗斯甚至占据了90%的份额。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上近十分钟的烟花表演以及别出心裁的“大脚丫”烟花,都令全球瞩目。烟花爆竹在物理、化学及各种专业学科的辅助下,生产制作正朝着更环保、更有趣、更美观的方向走去。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信息,期待您的精彩评论!
二维码辽宁烟花爆竹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