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放烟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传承和保护
“过新年,放烟花”是我国古老的民俗。从汉文帝期间开始,每年元宵节,举国上下放焰火,祈求消灾辟邪,国泰民安。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朝间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鸣鸡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宋诗人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
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
通过千年的传承,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过春节的代表性活动之一。据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的回忆录记载;1976年春节,毛泽东主席重病在床,工作人员怕影响他的休息,没有燃放除夕迎新年的爆竹。当毛泽东主席听到从中南海外传进来的微弱鞭炮声,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年不放爆竹,不算过年,你们放几挂爆竹吧!”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习俗为什么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我国得以千年的保留和传承呢?
这与我国深厚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有关,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的力量还十分有限,都希望借助一种超人的、神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战胜自然、疾病和痛苦。因此祈福和吉祥文化在我国相当盛行。而烟花爆竹的发明恰好与我国的祈福和吉祥文化十分吻合。据我国烟花爆竹发源地??湖南浏阳当地的传说,在唐朝年间,浏阳大瑶有一名叫李畋的民间巫师,为祛除当地山区的野兽和瘴气,保佑当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旺盛,发明制造了一种用竹筒和火药做成的,叫“爆竹”的法器。这就是最早的烟花爆竹。烟花爆竹诞生后,迅速在民间传播,同时很快得到宫廷的认可,成为我国祈福和吉祥文化的主要代表。
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沉积,烟花爆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了“点燃吉祥,传递祝福、放飞梦想”的文化核心内涵。
正由于这种文化的内涵,燃放烟花爆竹已经不在限于新年春节的,而且延伸到百姓喜庆和祭祀活动、延伸到商家企业的开业和庆典延伸到军队出征和凯旋活动、延伸到国家重要庆典和重大活动。
正由于这种文化的内涵,烟花爆竹才能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共同认同的文化产品。据统计2014年元旦世界上共有近90%的国家的民众燃放烟花爆竹或举行焰火晚会迎新年。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在新年和国庆期间都允许百姓燃放烟花爆竹,允许企业、社团组织举行焰火晚会。
烟花爆竹文化虽然是我国农耕文化时代的产物,但在在当今城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烟花爆竹文化内涵与当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并不相冲突。
当代我国社会是一个挑战和压力并存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和矛盾交错的时代。梦是我国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有梦想才有激情、才有创造的动力。烟花爆竹“点燃吉祥,传递祝福、放飞梦想”核心文化内涵,符合“中国梦”文化的主旋律。百姓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祈盼消灾辟邪,传递对家人祝福,祈盼新年全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红红火火。这样的民族习俗绝对是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我们应该去传承和保护,没有理由去禁止、去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