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正文
浏阳应该许烟花爆竹一个美好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6-12-20 作者:辽宁烟花爆竹 浏览次数:5866

黄文辉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街头已经挂起了大红灯笼和美丽的中国结。那红到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颜色,以及百转千回情义深长的编织工艺,透出的都是浓浓的中国年味。

    然而在花炮主产区的浏阳,我们现在并不能回避一个有些纠结的话题——同样是年味十足、喜庆十足的花炮,却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年。随着一座大桥垮塌的现场恰好有花炮爆炸,以及全国性的雾霾天气近两年来集中发生,对于花炮在环保和安全上的讨论,已经到了禁放呼声不断的尴尬境地。春节临近的时候,我们发现花炮产业持续了一年的困境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对于和花炮产业离得较远的人们来说,大家的感受可能只是发现城乡燃放花炮的越来越少了。可是作为行业内人士来说,感触会更深刻:因为安全和环保两大问题,舆论的宣传和专家的观点近乎“冷酷”;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建设极大地打压了花炮生存的空间;监管部门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环节管理更加严格,经营环境并不宽松……

    是不是传说中“花炮是夕阳产业”真的成为了现实?我认为作为主产区的浏阳,作为一个拥有着几十万花炮从业人员的浏阳不能简单地跟着附和这种观点,而应该厘清花炮是否真的就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环境恶化的直接元凶,是难以管控的危险恶魔。作为一个持续千年的文化符号,一个曾有着深远影响的产业,是不是应该化危为机,再塑辉煌。

    产业有没有生命,很大程度上要由市场来说话。大家都知道,烟花燃放的激情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它蕴含着吉祥、美好的意义,是重大活动的隆重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花爆竹的价值,应该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量。实际上,2014年的新年庆典,迪拜、伦敦、纽约等世界很多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城市,都通过燃放烟花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而在我们国内,看起来是因为市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而大幅度萎缩,但是我们知道,人们心中对于烟花的那份向往,依然没有改变。

    只要人们对美好和吉祥的追求没有改变,那么现在花炮从业人员对行业的信心就不应该改变。在2011年,浏阳花炮的文化品牌价值达到 1028.17亿元,居全国第七,湖南榜首。而去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实现生产总值190.9亿元,增长10.5%,浏阳花炮上榜中国“五星级地理标志”……忽视这些了不起的成绩,忽视花炮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就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也不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有的态度,而是思想认识上真正的“雾霾”。

    所以,浏阳花炮人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要自怨自艾,乱了阵脚,而应该积极从安全和环保两大主题出发,引导花炮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安全型、环保型的“四化两型”之路,推进花炮转型升级。从2013年浏阳花炮界新组建3家大型烟花集团,淘汰100家散小乱差花炮企业来看,浏阳已经走在了抓转型促发展的路上。只要有这样直面问题的态度和决心,我相信,花炮作为愉悦大众传播吉祥的产业,提升浏阳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的产业,完全能够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信息,期待您的精彩评论!
二维码辽宁烟花爆竹扫一扫
关注我们